整整一千三百七十六年前的今天,也就是公元645年2月25日,大唐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大唐帝國的都城長安城外,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這場儀式的主持人是當朝宰相房玄齡,而歡迎的對象,則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必然知道的人——唐僧,唐玄奘。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歷史上的這一天,在西域漂泊十七載的玄奘法師終于帶著五百余箱珍貴的經書從天竺歸來。這也是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第一次直接交流。
因為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山,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印度和中國互相都是對方的盲點所在。除了玄奘、鳩摩羅什、王玄策與鄭和,中國與印度之間幾乎沒有什么交流。印度在中國漫長古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永遠停留在了那個神秘又充滿玄學色彩的佛國天竺。
而在近現(xiàn)代,洋人的堅船利炮炸開了國門,中國人對外邦人的看法在飛速改變。魏源、林則徐、康有為、陳天華,晚清時期的整整幾代中國知識分子都為一件事而努力——讓中國人“開眼看世界”。
只不過,在當時急于救亡圖存的我們眼中,只容得下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美利堅這些強國的名字。
在古代中國人眼中,印度就是佛陀和天竺;在近代中國人眼中,印度就是英租界里的紅頭阿三。
▲近代中國人更熟悉的印度形象
租界區(qū)的印度警察
在信息爆炸的現(xiàn)代中國人眼中,“印度 = 奇葩”——關于印度,要么是一言不合就跳舞的電影,要么是駭人聽聞強奸案,要么是閱兵式上的摩托,要么就是1962年印度的慘敗。
難怪有句話叫“任何對印度的評價都是正確的”。因為在印度,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會發(fā)生。
現(xiàn)在,我們對印度又多了一層沉重的觀感——仇恨——正是因為印度的貪婪和冒進,我們永遠地失去了四條年輕鮮活的的生命。
那么,今天,我們來認真聊聊印度的問題。從數(shù)據(jù)出發(fā),用歷史事實來說話,撥開那些刻板印象,嚴肅認真地看看這個“奇葩”的南方鄰居的國力到底如何。
先說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印度綜合實力至少落后中國15-20年,且很難超越中國。
第二,印度有領先中國的優(yōu)勢,應該警惕印度靠大量留學生帶來的發(fā)展。
第三,一個不太貧困的印度更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