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東穿著深藍色的T恤短袖,處于隨時待命的狀態(tài)。他自稱“特種兵”?!罢兄磥?,來之能戰(zhàn)”是他的使命。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美羅城穿梭,衣著隨意的他沒有一絲書卷氣,顯得和這里外企白領云集的氛圍有點不“入流”。不過,當他開口和你交談時,你可以分辨出他是一位IT技術專家,對自己的技術很有信心。你還可以從他的言辭中感受到他快速流轉的大腦如同高速處理器,能夠用一些具有爆破力的短句迅速解答記者的疑問。
當微軟亞太區(qū)全球技術支持中心的公關經理胡英說到朱曉東這樣的人在微軟很“珍稀”的時候,她仿佛在談一件“國寶”。而當記者用“特殊貢獻專家”來概述他時,又覺得不過癮——覺得他更像好萊塢科技片中那些對著電腦敲打出一串串符號就能拯救人類的電腦專家,他們其貌不揚卻身懷絕技。
他的正式職位叫專家級工程師,負責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拯救客戶的系統(tǒng)問題。他還參加到一個TLP(技術領導者項目)中,在微軟全球,有資格參加該項目的人只有100名。
在上海奧運火炬接力已經過去一個月之后,火炬手徐衡手捧著奧運火炬拿到了辦公室,準備帶給同事的女兒看看。他還在為自己能參加火炬接力激動難抑。
為獲得這一資格,徐衡精心策劃,他在提交的材料中提到了自己過去作為知青子女的經歷:從內地長大,大學和工作在上海,并在微軟這樣的跨國公司肩負亞洲和全球的工作。他又將上海比喻為中國接觸世界的一個窗口。這樣的一些描述讓評委們很受用而忍不住將火炬手的資格授予了他。
徐衡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他的書面打動力相比并不遜色。他可以和你深入談微軟、英特爾和IBM的企業(yè)文化,也把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八年前徐衡剛畢業(yè)的時候,還是一個有點內向的技術工程師。
在微軟的八年中,他經歷幾次華麗的轉身,從一名略為“被動”的大學生變身為管理一個幾十人團隊的高級經理人。現(xiàn)在,他認為自己很主動,因為他能想到去競選火炬手,這在過去不可想象。而這也正是微軟文化賦予他的變化——微軟將“挑戰(zhàn)自己”寫入了自己的文化中,并且讓它成為員工的一種血脈。每個人都被鼓勵嘗試,不過于擔心失敗。而且這種革新的力量并不是靠管理層去告訴員工該如何革新,而是每個人自己去想革新是怎么樣的。
職業(yè)發(fā)展模型
朱曉東和徐衡,兩張不同的面孔,一個對技術狂熱并不離不棄,一個則在做工程師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管理潛能并毅然轉身,他們的路線是微軟全球技術支持中心的兩條職業(yè)發(fā)展主線的縮影。讓這兩種人都有成就感并且快樂,就成為了這里的人才政策的核心。
微軟資深人力資源經理蘆亞萍告訴記者,微軟有一個職業(yè)發(fā)展模型,對于經理來說,有M1、M2的層級,下面帶一層人的,叫M1;如果你下面還有經理向你匯報,其他人向這位經理匯報,那你就是M2;M2之上是nalLeader(部門負責人)。而對于呼叫中心技術人員來說,他們走另外一條路線,他們的級別分別是IC1、IC2、IC3、IC4、IC5,IC的意思是IndividualContributor(獨立貢獻者),這意味著他們不管人,有點單打獨斗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