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電客戶--客戶確認--銀行(手機)劃賬--合同生效--投遞保單--客戶簽收--保險公司取得保單回執(zhí),一份由電話行銷所產生的保險合同就這樣誕生了:從打通電話,到客戶確認購買,可能只需要幾分鐘,即便整個過程也僅僅需要短短幾天時間。
然而,正是這短短的時間段里,被認為是保險公司新銷售渠道的電話行銷可能就混進了"泥沙"。
《第一財經日報》于昨日從上海保監(jiān)局了解到,上海保監(jiān)局日前就規(guī)范保險公司電話行銷行為聽取意見。據了解,參加會議的為上海部分人壽保險公司有關負責人,而上海保監(jiān)局的目的則是想了解各公司目前開展電話行銷業(yè)務的情況,研究探討規(guī)范保險電話行銷行為的方法。
在保險公司當中,代理人和銀行保險是不可撼動的兩大銷售渠道,但是目前的形勢是,市場上越來越難招募到優(yōu)秀代理人和銀行開出較高的傭金,都迫使保險公司不得不重新發(fā)掘新的銷售渠道:銷售成本低、覆蓋面廣等特點使電話行銷成為了保險公司除上述兩種渠道之外的重要選擇。
有數據顯示,在銷售一些簡單的商品方面,電話行銷的件數產能非常高,是一般代理人產能的4至8倍。在上海市場已經有多家保險公司大面積開展該類業(yè)務,例如??当kU"綁著"招商銀行呼叫中心、聯泰大都會人壽(原花旗人壽)"鎖住"移動公司,總部設在深圳的、專門進行電話營銷的招商信諾保險也于不久前進入了上海,似乎有一種將在這一渠道展開大范圍競爭的架勢。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所隱藏的問題也開始出現。
本報記者了解到,平安人壽上海分公司日前在系統(tǒng)內部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電話銷售中展業(yè)行為的通知》,規(guī)定業(yè)務員在電話銷售中,不得以客戶中獎、公司回饋、保單檢視等方式進行電話銷售;不得通過非正規(guī)途徑獲取客戶資料;不得以分公司客戶服務人員、內勤人員或國家監(jiān)管部門人員等虛假身份進行電話銷售;不得詆毀公司其他業(yè)務同仁等。事實上,在不少公司中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問題。
然而個人資料安全問題卻是在電話行銷過程中,客戶最為擔憂的問題:保險公司本身并不可能擁有大量除已成為自己保戶以外的其他人員的個人資料,包括電話號碼、地址、收入情況等。那么,保險公司通過和銀行或移動公司的合作,在本人并不知情的情況下,從合作伙伴處獲得的原本屬于銀行或移動公司客戶的個人資料是否算侵犯隱私權,可能是保險業(yè)監(jiān)管部門所必須面對的監(jiān)管難題。(記者 陳天翔)
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