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摘選編|2006年05月文摘 |
如此銀行服務:一張破損美元遭遇 |
吟秋 2006年05月08日 |
出國旅游前,我在家門口的銀行取美元,數了數,正好。旅游回來,我把沒花完的錢扔在抽屜里,兩個月以后想起來,準備去銀行存上。銀行的小伙子退回一張美元,說“這張不能存,是殘幣。也不能換,我們沒這個業(yè)務”。這張百元美鈔,五分之一處破了,被透明膠條粘著。 一想到是800多人民幣,心里就別扭。上網找了一家儲蓄所咨詢,一位女同志接電話,態(tài)度很好:辦托收,托運到香港換;要到支行才能辦理。為了這張殘幣,我專門請半天假。先到三站地以外的一家儲蓄所,接待的女同志熱心地幫我打到區(qū)支行,人家說不辦理,要到雅寶路北京分行。 我坐上出租車,忍著堵車、暈車,終于到了,車費35塊。分行大樓負責托收的小伙子很耐心地解釋,“要托到香港,手續(xù)費是25塊人民幣,換回來是港幣,還要扣5%左右的損失……”我不知道什么叫“霸王條款”,但知道如果我不同意,這張錢就是廢紙一張,于是忙點頭。 拿身份證,填表,交手續(xù)費,終于辦妥。小伙子最后說“半年以后您憑條來取”,我“倒”,這么長時間!估計再來的時候出租車已經調價,成本又增加10%.等我坐上車到家,天快黑了。麻煩終于解決,但我一點高興不起來:100美元不可能是買東西找的,肯定是銀行給我的,他們當然知道殘幣不能用,且有經濟損失,卻轉嫁給不懂規(guī)則的老百姓。 商家的過期食品讓我們養(yǎng)成看保質期的習慣;家具污染超標逼著我們索要檢測報告;醫(yī)院的亂收費讓我們查藥費清單?,F(xiàn)在又多一件事:從銀行取錢也一定要仔細查看是否有殘,如果你不在乎:跑四趟的時間和車錢、手續(xù)費、美元與港幣交換的損失、殘幣折扣、半年的利息、請假扣掉的獎金、精神損失…… 銀行一直在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安裝了椅子、添置了飲水機、增加咨詢服務,然而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新京報
|